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财政信息

无锡市委宣传部2017年部门预算

时间:2017-03-08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

无锡市委宣传部2017年部门预算

  一、主要职能

  1、负责指导全市理论研究、理论学习、理论宣传和社会科学规划的工作,指导全市(县)处级以上党委中心组学习,配合市委组织部做好党员教育工作。

  2、负责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协调市各新闻单位的工作;指导、监督和管理全市网络新闻宣传。

  3、负责宏观指导全市精神产品的生产,监督、指导全市文化市场及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

  4、负责组织、指导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5、负责规划、部署全市性的宣传思想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和改进群众性思想教育工作。

  6、负责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市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承担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7、协同市委组织部考察市直宣传文化系统市管干部,对市(县)、区党委宣传部长的任免提出意见,负责对市直宣传文化系统重要业务岗位干部的管理;负责机关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劳动工资等工作,指导直属单位开展相关工作;承担全市新闻和政工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组织工作;负责制订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8、宣传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指导新闻文化系统制订政策、法规;按市委统一的工作部署,协调新闻、文化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9、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全市的外宣工作;承担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10、负责联系市文广新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委讲师团、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工作,并在政治方向和方针政策方面实施领导。负责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江南论坛》杂志社在贯彻实施方针政策和重大宣传工作等方面的指导。

  11、承办市委交办的其它事项。

  二、部门预算单位构成情况

  无锡市委宣传部2017年度部门预算包含无锡市委宣传部机关和下属无锡市委讲师团、无锡市网络宣传管理中心、《无锡宣传》读者服务部等4家单位。

  三、2017年主要工作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为主线,以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为主题,大力强化理论武装,大力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动文化建设,大力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群,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1、学习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深化理论宣传。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不断加强研究阐释。积极抓好党的十九大的学习宣传阐释。通过中心组学习、基层宣讲、手机微信推送学习重点等多种方式,全力宣传、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公益宣讲基层行”活动,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不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打造一批党性教育基地和平台。

  深化理论学习。制订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规则实施办法,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示范点创建。完善“思想云”平台的功能开发,打造富有特色的掌上学习平台。切实用好“中心组学习网上平台”“手机微学堂”平台,加大学习监查和指导力度。进一步办好用好“梁溪大讲堂”“东林讲坛”“工商讲坛”等理论学习阵地,编写一批理论通俗读物。

  深化理论研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快社科强市建设。积极构建社科新型智库。以社科招标课题为抓手,加强专家库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资源富集的优势,深入开展应用性理论研究。举办第八届社科学术大会,办好第十四届社科普及周活动,抓住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推进重大理论、重大实践、重大经验的宣传和研究。

  2、营造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开展主题宣传。围绕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新常态,宣传新发展,策划开展“聚力创新 聚焦富民 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重大主题新闻宣传活动,开展“建设‘智造强市’打造‘智慧名城’”全媒体新闻行动。围绕庆祝建军90周年、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等重大活动,把宣传报道做精做细。组织“创新之路•走近无锡‘隐形冠军’”“实业兴邦•锡商故事” “寻访国内重大工程中的无锡印记” “特色小镇 魅力乡村”等集中(异地)采访。

  实施新闻创优工程。以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大和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灵山景区20周年庆典、亚洲乒乓球锦标赛、无锡国际马拉松赛、环太湖自行车赛等重大会展、活动、赛事为契机,展现城市好形象,唱响无锡好声音。引导媒体进一步强化受众意识,着力提高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评选第六届无锡新闻奖,推动我市新闻精品冲击国家、省级新闻奖,力争新闻获奖作品数量全省领先。会同江南大学推出“无锡市新媒体影响力榜单”,鼓励本市优秀新媒体冲击“清博指数”“中国报业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等国内权威榜单。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突出抓好融媒体建设,指导市主要媒体进一步改革内部体制机制,调整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运作程序,推进采编发流程再造,构建新型采编发机制。建立媒体融合发展动态数据库,打造具备集中指挥、采编调度、高效协同、信息沟通、数据处理等基本功能的“中央信息厨房”。召开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加强经验交流和督促推进,指导媒体做好融合发展重点项目申报和绩效管理,评选融合传播十佳创新案例。

  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围绕重大政策、重大主题、重大活动等做好新闻发布,开展境内外媒体宣传。继续在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地户外LED大屏投播城市形象片,促进城市美誉度、影响力的持续提升。组织本市媒体赴北欧国际友城开展新闻采访,以无锡中日樱花友谊林建设30周年、《无锡旅情》30周年为契机,开展外宣活动。组织赴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进行新闻交流,做好与柬埔寨、越南等“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等周边外宣工作。组织实施“爱在无锡”在锡外国人系列外宣活动,打造“魅力无锡”英文网及海外社交账户,制作《2017中国无锡》《10个地名认识无锡》等外宣品,出版“认识无锡”系列丛书。探索建立全市外宣工作例会制度,针对政府部门、民间团体、新闻单位等不同对象,加强协调、整合、策划。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好一场经验交流会。举办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深入贯彻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工作要求,着力从家庭、学校、企业、农村、社区各个领域抓起,大力传承家风家教、校风校训、企业精神、乡贤文化,按照“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品牌”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平台,打造一批核心价值观建设特色品牌。

  推出一批先进典型。深化典型宣传,按照突出主题、立足培养、规范选树、创新宣传、深化学习的思路,持续抓好“道德模范” “最美人物”选树工作,力争在“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时代楷模”典型选树上取得新突破。深入挖掘好人事迹,选树100名无锡好人,力争涌现更多的“中国好人”“江苏好人”。

  建立一个先进典型电子数据库。拓宽挖掘、推荐典型的渠道,本着突出事迹、重在示范的原则,对时代气息浓郁、事迹过硬的先进典型进行分类,建立先进典型信息库,并实现动态管理,筑牢常态化典型宣传的工作基础。

  命名一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出台我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积极探索“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模式,建设网上基地和展馆,打造红色数字家园。命名一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对上争取,努力把华西村创建成我市首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制作一套《无锡最美人物剪纸宣传邮册》。以“演绎最美精神、争当最美人物”为主题,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剪纸艺术展现无锡版的“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宣传画。

  开展一系列道德典型学习宣传活动。举办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运用基层巡讲、“故事汇”巡演、善行义举榜、报告会、好人事迹展、座谈会等形式,弘扬道德模范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制定道德讲堂工作《实施意见》,规范道德讲堂总堂、分堂建设标准,推动道德讲堂建设工作规范化。分类推进社区、村镇、单位、行业等道德讲堂建设,培育一批道德讲堂示范点。

  4、营造清朗洁净的网络空间

  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加大网络正面宣传力度,把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同步转换推送到网上。组织开展以“E路有你 聚力无锡”为主题的无锡市第五届网络文化季活动,围绕“创新、产业、惠民”等中心工作,鼓励创新创造优秀的网络文化,唱响核心价值主旋律,争做中国好网民。继续创新网络文化系列活动,将各地、各部门优秀网络文化活动统一列入管理指导。

  构建网络问政平台。不断优化网络问政环境,增强领导干部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能力素养,提升“无锡发布”品质,推动全市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新媒体平台整体化、体系化发展,真正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深化提升“点赞无锡”品牌,扩大无锡发布双微粉丝体验团范围。

  5、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区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分馆建设模式,加快特色分馆建设、打造24小时自助图书馆、推进城市阅读联盟建设。提升文化馆群文活动功能,积极开设基层培训点,开展“公益培训进学校”、艺术普及成果展演等活动。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分布式资源库群,建设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数字农家书屋等,推进市及各市(县)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升级达标。

  推进精品文艺创作。出台《无锡优秀文艺成果奖励办法》规划推进一批重点题材作品创作生产,围绕建军90周年、党的十九大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批主旋律影视、文学作品,开排歌剧《阿炳》、舞剧《睡莲——潘玉良》、滑稽戏《屋檐下的蓝天》,打磨现代锡剧《锡商》,鼓励全市各类艺术创作机构和艺术人才,创作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深化吴文化、工商文化、山水文化、和谐文化、影视文化品牌等五个文化品牌建设,塑造独具特色的无锡文化形象,围绕五个文化品牌组织创作一批文艺精品。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民间资本以独立运作或注资的合作形式,进一步提升我市精品剧目引进的数量和档次。进一步鼓励社会机构兴办剧场剧院,扶持各类人才和民间艺人自筹资金组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重点打造一批艺术质量较高、在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交响乐团、民乐团和戏曲、话剧、曲艺等骨干型民营文艺团体,构建国有院团与民营院团各有所长、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有效利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品牌力量,满足我市人民群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举办诗词合唱大会。整合文化资源,加强区域联动,进一步提高“激情周末”广场文艺展演活动演出质量,扩大演出规模,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积极与国家级“群星奖”、省级“五星工程奖”接轨,用好“群芳奖”评奖活动成果,全面展示与检阅全市群文创作成果。加大群众文化团队资助力度,繁荣群众文化活动。

  6、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加快文化项目建设。指导各个板块形成更加鲜明的产业定位和特色,进一步打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等高水平产业集群,切实形成不同业态相互支撑的产业链和能够实现较高增值效应的价值链。举办第三届市级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积极培育产业化前景好、带动效应强和贡献率大的重点原创文化项目。加快建设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二期、无锡万达旅游城、兰桂坊文化休闲街等一批文化产业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3-5个具有完整产业链和较强辐射力的文化特色小镇。

  推动文化金融融合。建立文化金融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支持无锡农商行文化支行创新金融产品,争创全省首批特色文化支行。打造首批省级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探索文化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支持北京银行文旅贷、无锡广电文化小贷公司发展,为中小文化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发行上市或挂牌交易,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探索文化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促进文化企业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探索设立文化金融租赁公司,研究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和文化企业金融征信系统。

  扩大文化消费。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供需对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开发提供个性化、分众化、体验式、互动式的文化消费产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推动文化内容、经营机制、消费模式创新,有效释放文化消费潜力。深入推动文化消费与信息消费融合,加快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鼓励第三方支付机构发挥贴近市场的优势,开发移动支付系统,提升文化消费便利水平。

  7、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群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继续开展城市文明程度指数季度测评,尝试将民生实事项目的办结情况纳入考核范畴,列为加分项目,引导各创建主体在创建为民、创建惠民上用力。积极参与中央文明办组织的九项全国性评选表彰,确保我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按照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群”的思路,推动江阴、宜兴两地加大创建力度,落实创建举措,实现城乡文明的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城市啄木鸟”公众交互系统建设,建立集文明创建各类问题举报、整改、反馈、点评于一体的综合处置平台。深化文明单位(社区、校园)、文明村镇创建,推动创建常态长效。

  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深化“我的中国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美德少年评选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提升“缤纷的冬日”“七彩的夏日”、少儿文化艺术节、行知大学堂、少儿悦读e站等品牌活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拓展“明礼堂”功能,建设市“八礼四仪”展示体验馆,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的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实践,优化提升“345”主题公益广告内容阵地建设。以评选文明家庭为着力点,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和“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完善“红黑榜”发布等信用奖惩机制。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志愿者平台注册制度,依托“志愿无锡”网,整合党员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文明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利用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志愿服务全覆盖。深入开展崇德乐善“一月一主题”公益活动,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广场、志愿服务大篷车进社区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建立志愿服务兑现回馈制度,打造志愿之城。

  8、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

  加强宣传文化系统党的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和单位党的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风险防控。做好市直宣传文化单位重要岗位和重要宣传舆论阵地领导干部选拔配备和管理工作。

  提高宣传文化人才素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举办10期以上各类宣传文化干部培训班。继续实施宣传文化人才工程,突出抓好社科理论、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年龄、知识结构。完善基层干部和机关干部互派挂职锻炼机制,推进基层干部和机关干部、市直宣传文化口干部交流任职机制。在全市新闻战线开展“好记者讲好故事”评选和巡讲活动,组建无锡“好记者讲好故事”成员库。组织“走转改”好新闻竞赛。完成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会换届改选。

  深化“基层工作加强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志愿者队伍。加大舆情信息和工作信息的收集、报送力度,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调查研究,实施重大课题调研委托制度。组织开展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评选,征集推广基层工作创新案例。

  四、2017年度收支预算情况说明

  2017年度无锡市委宣传部收支预算表中包含了无锡市委宣传部本级、无锡市委讲师团、无锡市网络宣传管理中心、《无锡宣传》读者服务部等4家单位的收入和支出。

  无锡市委宣传部2016年度收支总预算为7808.8万元。其中:

  (一)收入预算

  1.部门预算内拨款7808.8万元。

  (二)支出预算

  支出预算总额7808.8万元,包括基本支出1667.4万元、专项支出6141.4万元。

  1、基本支出预算

  基本支出预算1667.4万元,主要是用于部门运转的支出。

  2.专项支出预算

  专项支出预算6141.4万元,其中:部门运转性项目2391.4万元,政府专项资金3750万元。

  3、按功能分类:

  ⑴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83.52万元,主要用于宣传部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开展宣传文化工作而发生的基本性支出;

  ⑵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750万元,包括全市文化事业建设费和无锡城市形象宣传经费支出,主要用于全市宣传文化工作方面的费用。

  ⑵医疗卫生支出119.89万元,主要用于支付职工医疗统筹费单位承担部分;

  ⑶住房保障支出259.99万元,主要用于宣传部及下属事业单位职工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和新职工购房补贴支出。

  (4)其他支出1395.4,主要是政务通、网民公益体育大会、梁溪大讲堂、全市党报党刊专项等从市长预备费中支出的保障宣传文化工作的经费。

  4、按经济分类:

  ⑴基本支出1667.4万元,其中:

  工资福利支出900.73万元,主要用于宣传部及下属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津补贴、社保缴费、绩效工资等支出;

  商品和服务支出138.9万元,主要用于办公费、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等支出。

  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627.77万元,主要用于宣传部及下属事业单位离休费、退休费、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购房补贴等支出。

  五、“三公”经费、会议费和培训费预算情况

  无锡市委宣传部2016年度“三公”经费、会议费和培训费预算总计211.53万元,其中:

  1、“三公”经费预算49.13万元:

  因公出国(境)费14.13,比上年减少0.04%;公务接待费35万元,比上年减少11.3%;公务用车已进行车改,费用为零,比上年减少100%。

  2、会议费预算4.2万元;

  3、培训费预算158.2万元。

  “三公经费”基本定义:“三公经费”包括因公出国(境)费、公务接待费和公务用车费。因公出国(境)费,是指单位工作人员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公务接待费,是指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公务用车费,因目前全市已实行公车改革,此项预算为零。

附件: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预算表.xls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