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无锡是历史写作的富矿
时间:2017-09-01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历史学者袁灿兴扎根无锡进行史学研究,课题从黄巷农村自治、“北夏”农村经济实验到华氏义庄,他认为
近代无锡是历史写作的富矿
□本报记者 史春杨 实习生 李得梅
今年对于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袁灿兴来说,又是丰收的一年。近段时间,袁灿兴有多本书出版或即将出版,已出版的有《晚清裱糊史》,即将出版的有《无锡华氏义庄: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个案研究》等。
作为一名年轻的历史学者,袁灿兴笔耕不辍,迄今为止已出版《枪口下的北洋》《军机处二百年》《中国乡贤》《国际人道法在华传播与实践研究》《明人的率性生活》等多部著作,在严肃史学研究和大众阅读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赢得了一批读者的青睐。
1979年出生的袁灿兴,来自靖江,后来在苏州安了家,早年学习的专业是旅游管理,不过痴迷于历史研究的他经过努力考上苏州大学,师从池子华教授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到无锡任教,自此他找到了自己学术研究的支点,在历史写作方面,“一发而不可收”。
历史写作的选题该大还是小?
今年5月份,袁灿兴在澎湃新闻历史类专栏中发表了一篇《草原上的大明皇帝:朱祁镇的俘虏生活》的文章,资料新鲜,角度新颖,可读性强,一时间获得诸多关注,许多无锡读者也纷纷转发。
袁灿兴在文中写道:虽然也先、伯颜帖木儿有御寒衣物,有“窝儿帐房”馈赠,可塞北的寒冷却不是朱祁镇所能抵挡的。冻得受不了时,朱祁镇让手下陪自己一起睡,并抱住皇帝的双脚帮取暖。塞北的寒夜中,君臣五六人没有任何尊卑地,挤在帐篷里一起淌着清鼻涕,睡在一起取暖。哈铭睡得香时,一双大脚肆无忌惮地搁在皇帝胸口,皇帝也没有任何怨言。天气寒冷之际,也先还让老婆给朱祁镇送了蒙古人的靴子“铁脚皮”,以为御寒。这些细节让读者眼前一亮。
通过多方史料的对比考证,袁灿兴在文中披露《蒙古源流》中记载,朱祁镇在塞外娶了名为莫鲁的妻子,生下了儿子朱大哥子。《蒙古黄金史纲》中则记载,蒙古人将一名叫摩罗丫头的女子嫁给了朱祁镇。这些都是许多史书没有披露的细节。
“选题对于写作很重要。很多历史小的细节可以帮助读者去理解大的历史事件”袁灿兴说。他在这方面已经颇有心得,比如他规划写一本书,选题是《香料影响中国历史》,就是从一个比较细微的角度来谈历史的进程。
日本的史学研究比较细致入微的,通常从一个小的点切入,经过考据来进行史实验证;西方学者追求的是一种“大历史观”,讲究宏观的理论构建,然后再找史料来印证,从而做到史料为理论服务。小而精也好,庞大的构建也好,各有不同的优点与缺失。
历史以前被看做是殿堂之上的,但其实历史也看重它本身的趣味性和通俗性。袁灿兴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就写得很有故事趣味,文笔也很流畅,比较适合大众人民对历史的求知要求。这也是这本书畅销受欢迎的一个原因。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则相对比较严肃,它不会像《明朝那些事儿》那样有人物的对话,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表现手法。
袁灿兴目前从事的就是从小的方面入手,让读者从他的研究中以小见大。
华氏义庄在当代仍有借鉴意义
无锡华氏义庄是袁灿兴研究诸多小切口之一。
义庄在北宋由范仲淹始创,此后连绵千余年,成为各个大宗族声望的象征。义庄在传统社会之中,承载了诸多功能,它通过族产公有的形式,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宗族平均主义。义庄的社会功能颇多,它予族内弱势群体以赡养帮助,在天灾来临时帮助族人渡过难关,为宗族子弟提供教育谋取更好前程,设置义冢使逝去的穷人得以体面下葬等等。可以说,义庄所发挥作用之处,皆是社会治理领域。
“义庄,在明代的记载里只说到了义庄的管理模式,到了清代,又只有一句话,谈到义庄是怎么毁掉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研究将多种史料进行组合,以大概还原当年的情况。”袁灿兴说,前两年,受到导师的启发,袁灿兴开始研究华氏义庄,在无锡市图书馆、档案馆等找寻史料,也去荡口古镇景区里的华氏义庄实地考察,他收获颇多,下了许多功夫写出一本关于义庄的专著。其中涉及为什么建设义庄?义庄如何运作和治理?如何筹措资金?中间泛起哪些问题……
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为纽带,通过一个个宗族,在广漠的地域之内,处理着各类社会事务。就宗族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已有相关著述问世,但对于宗族社会中的重要一环——义庄,迄今却少有专著论述。
通过研究,袁灿兴认为,义庄对传统社会的贡献在于,它使国家政权认识到了社会的基础性作用,并透过民众自治实践建立起一系列的组织、制度,实现乡村自治。义庄等机构,则是实施这套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套制度是处在整个社会与国家的互动之中。社会与国家政权并非对立,可以看到,义庄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官与民,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桥梁,是缓解官民冲突、整合乡村人力与资源,为乡村提供公共品所不可或缺的角色。必须把义庄放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框架之中,才能真正去理解义庄的意义。社会是自生长起来的东西,有其生命,并非人为建构的产物,而国家则是人为建构的组织,在这个架构中,义庄是作为社会的文化内核之一而存在。
“无锡华氏义庄,虽是中国慈善史上的个案,但由其中,可以管窥中国传统社会的复杂生态。可以看到社会秩序如何依靠绅士阶层维持,宗族力量如何凝聚族人,教化如何在经济补助中推行等等。”袁灿兴说,再现华氏义庄的历史,最终还是从其中探讨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用历史上诸多先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优秀的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建设美丽社会。
明清两代,华氏诸义庄积极从事于帮助弱势群体,维持社会秩序,组织公共工程,出资办理义冢,创办义塾促进地方教育,推广教化,赈济灾民等活动。华氏义庄在传统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今日仍具有参考价值。整理、挖掘这些内容,可为当下的社会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近代无锡在社会治理方面一度很超前
“民国时候,无锡地区的教育比较发达,还有一个专门针对江苏省农村教育的师范学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当时关注度很高。依托这个学校,社会组织开展了很多民众教育实践活动,很有研究意义。”袁灿兴说,他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研究、观察。
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主持下,1929至1932年间,在无锡黄巷进行了农村自治实验。实验以改变农村经济面貌,普及文化教育,训练农民自治能力为主要目标。为此实验区先后进行了优良稻种推广、蚕桑养殖、农村信用合作等经济改良实验,同时进行了修建道路,修筑堤圩等公共工程。实验区还开展了民众教育运动,推行成人强制识字,儿童强制入学,进行幼儿教育知识普及。经过实验区的努力,曾泛滥一时的迷信活动得到遏制,科学知识得到传播,村民的自治能力得到训练,并能独立自主地处理村中重要事务。
自被卷入近代化的浪潮之后,中国迈开了追赶西方列强的步伐。在此过程之中,农村受到工业产品的侵袭与冲撞。而这侵袭与冲撞,却未能对中国农村社会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村封闭保守,职业分工简单,农民生活贫困。以分子化形式存在的个体农民,根本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无望之中苦苦挣扎。
为挽救农村危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各地涌现出了诸多农村实验区。这些实验区希望通过改良农村经济,普及民众教育,进而实现农村自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实验者们,希望由农村经济改良,进而实现农村经济上的独立,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为实现此目标,在黄巷实验区进行了良种推广、技术指导、信用合作等系列实验,同时也进行了修筑道路、兴建堤圩等系列工程。经过实验区的努力,黄巷诚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改善,并使村民在涉及经济事务时,具备了自我议事的能力。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以一个村庄为实验对象,在三年的时间中,从经济、文化等角度,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对农村予以改良,以求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并留下了大量的记载。由当时人的留下的记载与观察,也可再现一个民国村庄的真实面貌,了解当日农村社会真实生态,进而能更深切地感悟历史,总结经验,服务现在。”袁灿兴说。
1932年6月至1935年8月,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还在无锡东部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农村实验,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袁灿兴通过研究完成《无锡“北夏”农村经济实验探析(1932~1935)》一文。近年来,无锡大量的研究题材深深地吸引着袁灿兴。
这些年来,国内在无锡地方文史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涉及到近代无锡农村的租佃状况、无锡城市建设史、无锡报刊史、无锡社会风俗、无锡民族企业、无锡慈善公益事业、祠堂家族文化等。其中无锡本土学者成果也不少,如汪春劼老师就近代无锡社会的社会救济史、地方社会治理、绅士等领域做了系统研究,刘桂秋老师深入研究了无锡国专、无锡教育史,汤可可老师系统研究了无锡近代社会经济及商团、锡绣等,钱江老师系统研究了无锡望族家风,陆阳老师就国学家唐文治、无锡文化世家等做了系统研究。
即便如此,袁灿兴认为,无锡历史研究方面还有巨大的开拓空间。“做历史研究关注的东西可以很宽泛,文化、教育、经济均可涉猎;也可以很细致,比如城墙的保护、太湖水利的治理等,民国时候的民营资本家等,随便找一个来,都值得深入研究。”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袁灿兴发现明清时期,无锡在社会治理方面已经比较发达,光其中慈善公益这一块就是一个很值得挖掘的领域,未来他将扎根无锡,希望通过更多的历史细节让读者了解一个更丰满的无锡。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