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要闻动态 >> 要闻参考

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高地

时间:2018-09-08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

  全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大会召开 李小敏在会上强调

  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高地

  王广厚王会军徐芑南刘文清潘复生陈坚等院士在主席台就座 黄钦主持 徐一平周敏炜徐劼出席

  德高望重的院士们被邀在主席台前排就座,并从市委主要领导手里接过了科学顾问的大红聘书;一批获奖代表、杰出人才和团队走上前台,接受全场的喝彩。9月7日,无锡市人民大会堂群英荟萃,近十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科技盛会——全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大会在此隆重召开。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小敏为无锡市科学顾问颁发聘书并作讲话。他强调,全市上下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高地,为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注入强大动能。王广厚、王会军、徐芑南、刘文清、潘复生、陈坚等两院院士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代市长黄钦主持,市领导徐一平、周敏炜、徐劼等出席会议。

  李小敏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科学顾问、获奖者、各类杰出人才和团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向所有关心支持无锡科技事业发展、为无锡科技创新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他指出,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两大战略”并推,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两个体系”并建,产业发展政策和科技人才政策“两套政策”并抓,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17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6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1.7万人、海归高层次人才1.2万人、高技能人才31万人;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8%、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3%、全省第二,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1.75%、全省第一,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但同时也存在创新主体不断涌现与创新集群规模不大并存、创新载体数量众多与建设管理水平不高并存、人才引进力度加大与高端创新人才不多并存、协同创新加快推进与科技成果转化不快并存、政策供给持续加强与创新生态体系不优并存等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

  李小敏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作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的重要论断,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市上下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切实把创新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打造高效益企业的“胜负手”、成就高品质生活的“魔法棒”,加大推进力度、加快追赶步伐,努力走在全国全省科技人才工作前列。

  李小敏强调,要以解放思想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进入新时代。他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要抓牢抓好解放思想这个“最为紧迫的”任务,勇于自我审视、自我剖析,善于吐故纳新、革故鼎新,深刻反思我们有没有像前辈当年重视科技人才那样重视当下的科技人才、有没有像引进重大产业项目那样引进科技人才项目、有没有像落实产业政策那样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有没有像做优自然生态那样做优科技创新生态,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领域实现思想与实践新的统一。

  李小敏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支撑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活力,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高地,为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注入强大动能,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提供强劲支撑。

  李小敏指出,技术的高度决定产业的高度。无锡必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引领性创新技术。在方向上要聚焦“三种技术”:一要尽快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加快降低对外技术依赖,有效化解企业发展的最大隐患。二要尽力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加强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真正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三要尽早谋划一批前沿性技术,努力把握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动。在推进上要统筹“三条路径”:一要走稳自主研发之路,引导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形成更多原创性技术和标志性成果。二要走实产学研深度融合之路,坚持“一所一策”用好身边的创新“富矿”,推动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推广“一镇一院一产业”模式,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三要走好开放式创新之路,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创新,既要“请进来”,吸引国际高端创新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际科技合作组织等来锡发展;又要“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创新资源丰富的地方设立、兼并和收购先进研发机构,汇聚全球科技资源为我所用。

  李小敏指出,创新离不开良好的载体。要着力构建多元化创新载体,打造政产学研资紧密配合的创新“共同体”,形成有利于创新成果迸发的“场效应”。一要打造科技园区平台。统筹各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和产业规划,完善园区配套设施,优化园区管理体制,建成一批产业高度集聚、行业特色鲜明、专业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园区,更好集聚高端要素、引育高端人才、发展高端产业。二要完善孵化成长平台。注重前拓后展,鼓励多元资本投资建设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在城市更新中探索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建设,加快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周期科技孵化成长体系。三要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国家物联网创新中心、高性能计算创新中心、深远海装备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加强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的交易平台建设,推进市级科技创新云服务等服务平台建设,扩大物博会、才交会、科洽会等重大展会的规模和影响,聚合更多创新资源。

  李小敏指出,企业既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要着力培育领军型创新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一要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重视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探索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规律的支持政策、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对处于孵化阶段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要提供更多灵活、便利、适用的融资支持,对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成长性企业要加大在金融、财税、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二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各地要切实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摆上重要位置,制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引育目标和计划,大幅度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后备队伍。各级科技部门要优化服务流程,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及新出台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探索开展“寻找独角兽”系列活动,突出物联网、大数据、生物医药、生态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借用资本力量定位、培育有潜力成为“独角兽”的创新企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长关键在于企业家,在于弘扬企业家精神,要切实增强企业家的创新动力,降低企业家的创新风险,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权益,让企业在创新中发展壮大。

  李小敏指出,科技创新是一项探索性活动。要围绕创新需求和创新规律,着力营造包容式创新环境,让创新活动在自由的空间中开展。一要以宽松的政策让创新者放开手脚干。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尤其要着力改进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机制,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奖励荣誉制度,真正让有贡献的各类人才得益受惠、名利双收。二要以持续的投入让创新者甩开膀子干。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确保财政性科技投入占GDP比重逐年提高,确保财政性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吸引境内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众筹等投资机构在我市开展创业投资业务,搭建人才与资本、产业对接的常态化平台。三要以优质的服务让创新者专心舒心干。培育引进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积极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全市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覆盖产业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科技服务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水平。

  李小敏指出,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科技竞争最终是人才竞争。要把人才工作摆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一要在“引才”上舍得花本钱。实施人才投入倍增计划,推进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名企“四名”工程,切实用好“才交会”平台,对于那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产业发展急需的战略性人才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真正做到以投入之“舍”换取人才之“得”、以今天之“予”换取明天之“获”。二要在“育才”上拿出硬招数。实施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在科研一线、创新实践中培育科技人才。加强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全球眼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推动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教育模式,努力培养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三要在“用才”上探索新办法。坚持唯才是用、关键在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导推动人才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一线集聚、向重点产业和行业集聚、向企业和基层集聚。分类实施人才政策,做到顶尖人才顶级支持、国际人才特别支持、产业人才优先支持、社会事业人才重点支持、本土人才精准支持。强化政治引领和事业感召,让各类人才竞相成长、各展其能。

  李小敏强调,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做好科技人才工作,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市上下形成广泛参与、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的生动局面。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聚焦科技创新谋发展,注重解决具体问题; 各级科技和人才主管部门要精心组织协调,抓好业务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各相关部门要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共同把科技人才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二要抓好政策落实。加大政策的宣传执行力度,帮助企业、科研单位用足用好政策。各地要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主动与国家、省有关部门沟通联系,积极争取在科技计划项目、资金、人才和政策等方面获得更大支持。三要强化考核评价。建立健全全市科技创新统计监测体系,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成效与各地各部门的年度工作绩效、干部评价和表彰奖励挂钩,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四要弘扬创新文化。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加大对科技创新重大工程、重大科技活动、重大技术突破、创新创业先进典型等宣传力度,真正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和时代风尚。

  李小敏最后寄语各位科技工作者、专家学者、企业家,科技创新既需要着力营造创新的沃土,也需要发挥“最强大脑”的睿智。当前,无锡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希望全市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不负“春晖”、铭记初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发展伟业中,用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书写属于祖国、属于人民也属于自己的精彩乐章;远望“春山”、克难前行,在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争当先行者,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推广上勇当领跑者,以革故鼎新的勇气和不甘人后的志气,去领略创新风景、攀登科技高峰;勤勉“春耕”、收获未来,在无锡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不误农时、播撒种子,深耕厚植、精心培育,用今天的辛勤耕耘让科技的种子生根发芽、成林成材,收获明天累累硕果;甘为“春蚕”、提携后学,积极培养青年人才,大力提携优秀人才,以“薪火相传”的大格局、“甘为人梯”的大胸怀让更多出色的“后来人”站上自己的肩膀,接力走好科技创新这条“桐花万里丹山路”。

  黄钦在小结讲话时对下阶段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提出了要求。一要把握总体要求抓落实。切实增强“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的行动自觉,强化系统思维,抓紧研究制定务实管用、衔接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信息链的对接融合,切实发挥政策的集成效应和叠加效应。二要突出主攻方向抓落实。围绕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攻关,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家带领团队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知识产权和创新收益。三要强化改革攻坚抓落实。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上有新作为,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使各类创新要素在无锡这个“强磁场”中共生互助、聚合裂变。四要注重统分结合抓落实。市级层面要加强政策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项目统筹,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谋划、一体推进。各地区要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在固优固强、补差补短上找准发力点和突破点。各重点园区要用足用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先行先试政策,努力打造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让更多创新创业之花在无锡这片热土上尽情绽放。

  会议向10位院士颁发了无锡市科学顾问聘书,为2017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十届市专利金奖获得者和市十大杰出本土人才、十大杰出海外人才、十大杰出技能技艺人才、十大杰出创新创业团队代表进行了颁奖和授牌。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潘复生,海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建平,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长君,无锡高新区传感国际创新园、无锡微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渊斌,江苏卓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志翰,无锡帝科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卫利作交流发言。

  与会人员还参观了“新时代、新人才、新动能”——无锡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暨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发布一周年巡礼图片展。

  市委常委、副市长,市人大、市政协分管领导,市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各市(县)区、市各部委办局、人民团体、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锡高校、金融机构、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各省级以上开发区负责同志,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重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与人才企业负责同志等共800多人参加会议。 (高美梅)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