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园地 >> 思想理论

以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传承,以创意活水激发文化创新

时间:2024-01-22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

以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传承,以创意活水激发文化创新

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驶入快车道

□顾必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去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需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数字化就是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的一条有效路径。2022年,中办和国办发布《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了8项重点任务,搭建起了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四梁八柱。当前,文化数字化不仅仅是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一种手段,还带动了产业发展,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已催生出数万亿元级别的产业增量。无锡经济发达,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为文化插上“数字翅膀”,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驶入快车道。

  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传承创新

  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无锡以“数”为擎、加“数”前行,以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传承,以创意活水激发文化创新,活力迸发、流光溢彩的文化数字化发展图景正徐徐展开。

  沉默的文物更加鲜活可触。借助数字技术,完成各类馆藏文物信息采集,实现全市400多个文物单位数据档案建设全覆盖,初步建成无锡特色文化数据库。运用数字技术,推进“钟书房”优质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百宅百院”活化利用、“百匠千品”非遗传承创新等文化工程。无锡博物院整合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平台资源,建立了以虚拟展览、云上课堂、自主导览、信息发布为主要内容的观众服务体系。在网上锡博、掌上锡博,一个个文物打破神秘的固有印象,成为可爱的“显眼包”。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展陈方式、营造智慧场景,使得文物、非遗等传统文化器物鲜活可触,极大提升了观众的观展体验。

  惠民服务更加触手可及。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网上剧院等“云端”场馆建设,链接各大公共文化场馆,目前全市800多家农家书屋已经实现数字化建设全覆盖。打造无锡公共文化云,推出“云上学习”“梁溪艺谈”“云上剧场”等云服务矩阵,集纳文化场馆服务,搭建活动购票、场地申请等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推出更多“点单式”“订单式”便民惠民服务,让文化资源充分共享、文化活力充分释放,增强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在舞剧《10909》等精品文艺作品演出过程中,通过数字技术丰富观众体验。在无锡交响音乐厅、无锡美术馆、无锡市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地标建设中,布局文化数字化应用场景,打破时空限制,把文化阵地的大门开得更大。

  传统技艺更加出圈出彩。推进江南文脉“四个一百”工程,广泛建立非遗等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链接。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运用数字技术激发非遗活力,推出留青竹刻、惠山泥人等相关数字文化藏品。卓易信息上线卓易紫砂街APP,打造紫砂文化IP元宇宙,整合产业链资源,用数字技术破解宜兴紫砂转型难题,通过更多创新创造,让传统工艺更好地被市场发现、被市民看见。

  新兴动能更加活力迸发。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赴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文化产业专题招商,对接华侨城、腾讯等80多家大湾区头部文化企业。集中签约了牛耳商用机器人研发生产、ADK元宇宙·动漫示范中心等30个数字文化类项目,总金额超百亿元。精心策划成渝“1+1+8+100+N”系列活动,既招人才也引项目,《剑网3》等一批数字文化项目成功签约。不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推进数字文化版权交易,建设紫砂版权交易中心,推动更多数字文化资源变成数字文化资产。

  抓紧抓实关键环节,加快文化数字化建设

  一部文化发展史,也是一部文化和科技不断融合的历史。以数字技术对文化和文化信息的内容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进行数字化呈现,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传播形式、交互手段产生巨大影响。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在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无锡要抢抓政策机遇,立足实际情况,抓紧抓实关键环节,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强化数字赋能。常态化开展数据采集。将文化资源数据采集、加工、挖掘与数据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梳理出我市文化资源底数清单,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规范化做好数据归集。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足无锡文化资源禀赋及文化数字化发展现状,持续完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馆藏文物等专题数据库,持续完善锡剧、无锡精微绣、惠山泥人、无锡道教音乐等非遗文化影像资料库。系统化整合数据平台。汇集大运河、智慧文旅、文物安全管理、文明实践、理论宣讲等资源数据,链接文物保护、场馆运营、安全管理、热点分析等综合数据,打造集深度分析、智能应用、辅助决策等功能为一体的宣传思想文化“智慧驾驶舱”,推出更多“订单化”“菜单式”“预约制”文化服务。

  强化创新驱动。依托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前沿布局文化元宇宙赛道,强化与腾讯、字节跳动等应用体验层龙头企业对接,积极招引数字虚拟人、AIGC领域研发型企业,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推动形成“研发+制作+内容+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壮大数字文化产业集群。鼓励支持无锡创新创意产业园提档升级,引导宜兴紫砂抖音直播基地、蓝宝库等园区载体优化提升,支持吴越文化数字科创谷、惠山古镇三期等园区载体建设,力争在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优化数字内容创作生态。鼓励专业平台开展精品创作,推出立体式、沉浸式、可交互的新一代数字内容产品。鼓励内容平台和数字企业融合人工智能技术,降低创作门槛,推动构建文学、视听、动漫、游戏等多元内容融合的数字IP产业链条,打造多点创新、接续发力的数字内容创作生态。

  强化融合发展。文化是数字文化的核心,要丰富数字文化品牌IP内涵。发挥文博单位资源优势,基于馆藏资源提取具有传播和收藏价值的文化元素、符号、标识,加大二次创作力度。创新推进数字文化资源版权交易,探索“专网交易、互联网分发”的模式,实现文化大数据交易。探索制定数字文化藏品计划,盘活文化数字化资源,通过数字文化藏品的销售,实现虚拟物品的数字资产化和流通交易,带动文博类数字资产的价值增值,真正以市场化手段推动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产。

  强化队伍建设。着力构建人才雁阵,搭建常态化文化数字化领域线上线下供需对接平台,拓宽企业招聘渠道,举办高端文化数字化领域人才招聘活动。在全面引进和培养动漫、电竞、直播平台、影视、MCN(多渠道网络服务)等垂直应用行业人才的同时,重点引聚精通数字文化创意、数字艺术,兼具宽广文化视野、传统美学修养和数字技术素养的跨界复合型人才。着力挖掘专家资源,依托江南大学、无锡学院等本地高校人才基地,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融入文化产业学科设置、科研机构设立等各个环节,打造“数智人文”视野下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

  (作者系无锡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副局长)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