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要闻动态 >> 动态信息

人文与经济如何为城市发展 “插上双翼”

时间:2024-06-07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

人文与经济如何为城市发展 “插上双翼”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围绕今年遗产日的主题“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无锡将在惠山古镇、无锡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举办非遗购物节、考古研学旅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示时代进步和发展的文化成果,把无锡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凸显江南地域文明,促进人文与经济的交融互动。

  在今年的遗产日到来之前,我市举办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无锡研讨会及系列活动,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从江南文脉、吴地文明谈起,深入探讨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以理论研究引领实践创新,探索以文兴业、以文聚力、以文化经的实现路径,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新经验、作出新贡献,让“人文经济学”成为无锡城市新名片。

  探寻人文经济的发展密码

  无锡是文化江南的典型代表、富庶江南的生动缩影。从“泰伯奔吴”的江南文化起源到“四千四万”精神的传承,无锡,无疑是研究“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城市实践的优秀典范。省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王明珠说,近年来无锡深入践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坚持以文兴业、以文聚力、以文化经,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壮大标志性产业影响力,焕新城市IP,生动展现出这座新时代工商名城的人文魅力、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新华社江苏分社分党组书记、社长刘亢表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发展新范式。无锡一直是新华社在江苏重要的调研基地、宣传阵地,下一步,新华社江苏分社将进一步深入研究阐释无锡“崇文重教的历史文化、诚信创新的工商文化、筚路蓝缕的创业文化”中的人文经济学实践内涵,探寻蕴含其中的人文经济发展密码。

  对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实践的观察,离不开系统的理论支撑。新华社江苏分社分党组成员、常务副总编辑刘兆权发布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智库报告以无锡人文经济发展为切入点,着重体现无锡在人、文化、经济三者间协同推进,积蓄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奋力实现“能级跃迁”的探索路径。《报告》认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无锡实践,在传承中延续江南文脉,在创新中激活时代价值,以其独有的方式回答了发展是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时代命题。

  绵延千年的江南文化,是助力长三角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分析其中的城市发展脉络和地域人文品格,有助于找到人文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新华日报社原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金伟忻分析,兼容了江、河、湖、海地理禀赋的无锡拥有“开拓进取、外柔内刚、敏察善纳、担当不屈、敢为天下先”的城市品格,这里地处长三角核心位置,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加快了人文与经济的互动互融,因此,无锡在人文与经济的融合创新中极具引领者的底蕴与潜力。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戴珩表示,无锡发展的起点是人文经济,底层逻辑是人文经济学,近年来无锡持续探寻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密码,实施“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在传承中延续江南文脉,在创新中激活江南文化时代价值。

  探寻人文经济的实践逻辑

  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无锡演绎着文脉赓续、文化赋能、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指出,人文发展需要经济基础,经济发展需要人文支撑。促进经济发展的人文精神基于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创新性发展,本身需要经济支撑。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与经济相互支持和共同繁荣才能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科学内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防止人的‘异化’与‘物化’。”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认为,人文经济学不是简单的文化产业发展或是强调分配制度中以人为本的因素,其着眼点是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体现发展是第一要务。

  无锡的人文经济有着独特的个性,呈现了各种文化基因交融的结果。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周跃敏看来,作为江南文化发源地之一,无锡将经世致用的人文传统与务实惟新的实践思维融会贯通,在以文兴城的道路上书写了一份精彩的“无锡答卷”,展现出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魅力、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省文联主席章剑华表示,无锡自古以来是人文经济的重要发源地,范蠡从商、荣氏实业,均蕴含着人文经济的理念和因子,至今仍具有时代价值,是人文经济学的重要源流和思想宝库。另一方面,无锡也是人文经济的当代实践地。纵观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到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产业科技化三条主要的实践路径。无锡人对经济发展的追求,也是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姜鹏则认为,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不是源于单纯的财富积累目的,而是肩负着反哺文化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责任感。东林书院、无锡国专都创办于深刻的历史转型期,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这与近代无锡工商业界实业救国、以振兴民族经济为己任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许正中提出,数字时代呈现出的开源共生、开放互惠、共享共荣等特质,对构建新时代的经济学体系提出了迫切需求。以无锡为代表的新时代苏南模式正成为数字经济的原创地、新样板,如何剖析这一现象,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实践基础。

  探寻人文经济的前进方向

  对于不同城市来说,都要找到人文经济学的正确“打开方式”,兼顾经济的人文化和人文的经济化,以开放、创新、包容的人文精神润泽城市经济发展的土壤,以公平、共享、绿色的人文价值规范城市经济价值导向,做优做强文化产业,努力提供均衡普惠的文化事业,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孔令刚提出,要培养无锡“文化群体”,再现江南文化的精神文化高度;延续城市历史脉络,形成无锡城市主题文化经济形态;以文塑形推动城市转型,塑造无锡新城市形象;为经济注入更多文化含量,推动无锡经济发展跃上更高层次。浙江省委党校浙江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立军以杭州为例,从文化铸魂、文化塑形、文化赋能、文化惠民、文化兴业五个方面剖析了文化建设助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典型举措,以资无锡参考借鉴。

  太湖边,曾经平平无奇的小岛和湖湾,成为无锡有特色、见风格、显气派的文旅地标和城市名片。“得益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内涵、文化心境的挖掘和发展,灵山胜境、拈花湾变身为了世界级的旅游胜地。”灵山文旅集团战略规划委员会主席、拈花湾文旅董事长吴国平说,产业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基石。要深入挖掘文化价值、将人文融入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与其他经济业态深度融合,推进旅游从“旧范式”走向“新范式”,从“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旅游业体系”转型。他表示,灵山拈花湾文旅在宜兴市周铁镇打造的大有秋项目便是以文旅产业为支点,撬动休闲、康养等关联产业,构筑起文旅景区、大健康产业园区、健康旅居社区等功能区,构建美好健康生活方式。北京大学长江学者郇庆治则表示,与“人文经济”相对应的重要理念,是“生态经济”或“生态文明经济”。如果说前者反映的是人文与经济的时代融合,那么后者反映的就是生态与经济的时代融合,包括经济的生态化和生态的经济化两个维度。但无论采取何种路径或模式,特色鲜明的地域化都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这种地域化,既包括完善的现代经济制度体系及其管理水平,也包括优良宜居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环境。而作为人文经济实践向度的关键一重,生态文明已融入无锡高质量发展。无锡理应成为一个人文、社会、生态与经济元素相平衡且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区域典范。

  无锡孕育出的企业家精神、“四千四万”精神,无不体现着人文与经济的融合互促,更创造着人文经济新形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钊表示,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和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发祥地,要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应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注重民营企业的培育,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民企放开手脚、大胆去干。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主任李建秋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四千四万”精神成为无锡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应进一步传承发扬“四千四万”精神,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推动新时代创业热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

  (张月、韩玲)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