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人文化审美开始“转场”
时间:2025-02-26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南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
从观展者变成参与者
无锡人文化审美开始“转场”
近日,无锡博物院举办“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活动,等待参观的观众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队伍中有白发苍苍的书法爱好者,有青涩稚嫩的孩童。这样的场景,在无锡已成为常态。从被昵称为“小粉炉”的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的限流参观,到惠山古镇书法文创店的销售火爆,传统文化热正在这座江南古城激荡起层层涟漪。
“韭花帖”吸睛
“真迹令人震撼。”张先生是书法和文玩爱好者,一早就来无锡博物院观展,除了自媒体上尚未展出就火爆全网的“小粉炉”“小青炉”(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他此行最关注的另一件文物是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同时,他对无锡博物院此次展出的景泰蓝掐丝珐琅莲托八吉祥鱼纹耳炉、东汉错银铜牛灯等文物也是赞不绝口。
“韭花帖”的展览现场,观众们屏息凝神,细细品味着杨凝式笔下的每一个字。“他的传世墨迹非常罕有。”书法爱好者尤先生和友人不惧排队久候,在现场细细观摩。
文创热里墨韵流淌
在惠山古镇,一家名为“见字如面”的书法主题文创店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宝藏文化新发现”。店内不仅有传统的文房四宝,还有融合现代设计的书法衍生品,如台历、书签、扇面、书房挂件以及请柬等。从印有“韭花帖”的手机壳到以“兰亭序”为灵感的首饰,每一件文创产品都在诉说经典墨韵的新生。店铺还定期举办书法讲座、书法体验活动等,让更多人加入书法队伍。
“我们开始筹备第二家店了。”店铺主理人是一名“85后”,她说,年轻一代对文创产品的追捧,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从观展到参与
观众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无锡人正从单纯的观展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3日起,无锡苏珈美术馆举办无锡市兰花展暨纪念沈渊如先生120周年诞辰私藏特展。这一展览体现别样的文化情怀,它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无锡民间兰花收藏家和大学设计系、文人群体携手合作的“雅集”,再次展现了无锡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沈渊如先生作为江南兰王,其私藏展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此次的集中展示为锡城人民打开了一扇体验高雅幽香的兰花文化的大门。兰花迷们不仅可近距离欣赏难得一见的名品兰花和花器、学习兰花的养护知识、探讨兰花文化的内涵,还能参与兰花的培育和衍生创作。此次兰花展更是锡式审美在兰花文化领域的一次精彩融合,无论是兰花的优雅姿态,还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其创作的书画、诗词,都展现出无锡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这种从观展到参与的转变,让展览的文化价值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和传播,也让一度小众的兰花文化成为无锡人生活美学的现实载体。
非遗文化要和生活融入得更紧密。近日,国家级非遗无锡精微绣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育的大尺幅刺绣新作宋式青绿山水和徐悲鸿奔马图,一经亮相即火爆出圈。今年,新中式穿搭风大热,来自无锡精微绣的团扇、胸针、车挂、香囊等小物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无锡,这座有着独特文化底蕴的城市,从园林古建到惠山泥人,从传统美食到江南丝竹,生活美学缔造的锡式审美,早已融入无锡人的血液之中。
(陶洁)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