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园地 >> 思想理论

无锡人文经济学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城市样本

时间:2025-02-28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

无锡人文经济学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城市样本

  从“泰伯奔吴”的江南文化起源到“四千四万”精神的传承,无锡,无疑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城市实践的优秀典范。2月23日,《人文经济学的江南模样》《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新书首发,专家研讨会同步进行,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与城市管理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以理论研究引领实践创新,探索以文兴业、以文聚力、以文化经的实现路径。

  江南实践:探索人文经济学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洪银兴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人文经济学,既不是人文学科,也不是经济学科,而是人文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理性表达。现实中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做到人文与经济良好结合的。有的地方文化繁荣但经济未必发达,有的地方经济发达但文化并不繁荣。关键是寻求经济和人文相互转化的逻辑和机制。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可以说是人文经济学的一个实践样本。《人文经济学的江南模样》就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研究经济和人文两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深层逻辑和内在机理,探讨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模样。

  研究人文经济学的缘起在于寻找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文密码,从而关注“人”和“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作用。研究江南地区经济发达的文化密码和文化繁荣的经济密码,实际上是寻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在我看来,经济和人文共同繁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同时,人文经济学以人为中心,与西方式现代化单纯追求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另外,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演进并产生新的文化。因此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文化有古代文化、近代文化,还有现代文化。一种文化一旦产生就会长期起作用并反作用于经济。

  理论实践双逻辑之下,写就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

  辛鸣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构人文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成果,这本书的出版体现了无锡市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高度政治自觉,无锡能通过这样一本书实现重大的理论创新,除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我们理论工作者所具备的理论深度,很重要的一点是无锡人文经济学的历史文化和实践氛围。

  无锡的快速发展来自何方?经济的发展从来不是没有来由的,背后有着历史文化密码,这个历史文化密码就是无锡人文经济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创造性地运用和转化。体现在经济上,无锡的发展从来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是为人民更好生活而发展,不是简单地求速度,是更高质量的发展,是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的发展,而这些都以深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中体现出来。

  无锡人文经济魅力与发展聚焦

  何民捷 人民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

  来到无锡之后,我感受到了运河、南长街所蕴含的人文经济的魅力。我就在想,无锡的人文经济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好?我认为有三点:一是制造业为人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扎实基础,比如宜兴紫砂产业。二是无锡在技术传统上不断地传承突破,所以才有了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近年来制作出品的《哪吒2》《流浪地球2》《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优秀影片。三是着眼于新的技术手段,以此去形成新的时代符号和历史记忆,比如我们现在关注度很高的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

  我认为无锡人文经济未来的发展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聚焦。首先,人文经济需要以人为本质中心,满足人的需求,去实现人的价值。其次,聚焦于本地特色,对比其他城市,无锡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浓郁的烟火气以及通过技术运用和服务生活等场景构建未来产业,都已经成为它的特色,这些必须要坚持下去。最后,聚焦于生动的实践,大力生产类型丰富的文化产品,形成崭新样态,支持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但最终要以这些去实现人民更好生活的目标。

  以无锡为窗口,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借鉴的城市模式

  刘焕明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以无锡为实践样本,以人文经济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历史积淀—实践创新—矛盾破解—未来擘画”的完整逻辑链条,多维展现城市人文经济共生发展的内在机理。

  在时间维度上,以“历史文脉—当代实践—未来挑战”为轴线展开:从千年工商文化基因的溯源,到当前数字化赋能传统工艺、生态文旅融合等创新实践,再到全球化与技术变革背景下的机遇挑战分析,呈现无锡从千年古城向现代人文经济高地蜕变的鲜活图景。

  在空间维度上,围绕“城市(无锡)→区域(苏南)→国家(中国式现代化)→全球(经验启示)”的逻辑,研究视野从城市本体向更广域延伸。立足无锡“太湖明珠”的本土实践,辐射苏南一体化中的文化经济协作,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目标,进而凝练出具有启示意义的地方经验。

  在要素维度上,聚焦“文化基因解码—经济模式建构—科技人文融合”,揭示无锡以工商文脉滋养现代产业、以生态美学塑造城市品牌、以人文关怀提升幸福指数的独特发展密码,如第四章以新质生产力为例,剖析技术创新如何通过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人力资本三重路径,推动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

  无锡:人文和经济双向促进发展样本

  武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城学者

  人文经济学是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研究,将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做了一个理论性的创新和突破,同时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突破,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高度。

  1997年我来到无锡开展农村调查,到现在已经有将近30年的时间。印象里来无锡是参加吴文化方面的国际研讨会,那时我就开始关注无锡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一直认为这两面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撑,没有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经济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就有可能出现动荡和兴衰。

  无锡能够作为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样本是有一定原因的。无锡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区位优势,近代以来工商业的发展始终走在前列,被列为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近些年,无锡的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都取得了突破,可以说,无锡有着优良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条件。此外,无锡文化底蕴深厚且文化脉络中始终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工商皆本的理念,时至今日,无锡的文化也体现出务实创新和注重教育、学习这些特点。所以无锡能一直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突破、实现华丽转身,是和无锡文化精神紧密相连的。

  从历史到未来,探索无锡实践路径密码

  欧阳辉 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一书,从无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探索、点亮人文经济的“太湖明珠”、无锡人文经济的交融共生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无锡人文经济发展、无锡人文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无锡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经济学路径探索、人文经济学的无锡经验及启示七个方面,生动展现了人文经济学在无锡的实践画卷。

  该书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书中以无锡文脉演进为经、以无锡标志性历史文化事件为纬,回溯与整理无锡人文底蕴不断厚植的历程,溯源无锡作为吴文化和民族工商文化的发祥地,发展人文经济的前提基础。二是秉持问题意识,坚持现实导向,书中不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无锡人文经济的深化路径,也指出了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探讨了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三是既有政治高度、理论热度,又有实践向度、群众角度,书中生动介绍了无锡在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探索中开创的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新经济发展范式案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利于这些成果走进大众、服务社会。

  崇文重教传统深刻影响人文经济发展

  朱庆葆 江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历史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

  无锡作为践行江南人文经济学的典型,其发展原因、背后逻辑突出表现在崇文重教的历史文化传统上。从古代的书院,到近代工商文明崛起,再到今天的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这种传统,贯穿于无锡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无锡人文和经济的发展。

  无锡人不是死读书,而是强调经世致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也成为无锡近现代工商文明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工商业同崇文重教传统的结合,形成了无锡特殊的敢创人先、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等锡商精神。无锡的企业家不仅在经济上取得成功,还积极兴办教育,反哺社会教育、文化发展,使得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

  崇文重教的传统对无锡的现代经济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的发展,关键是靠人才,崇文重教是培养人才,这一传统为无锡经济发展奠定了人才制度的基础。无锡培养了各领域大量的专业人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动力。

  最重要的,还是人文经济共生共荣。从无锡的发展实际来看,崇文重教的传统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经济发展也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崇文重教的传统,是无锡人文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

  探寻江南人文经济学的历史实践

  范金民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研究江南人文经济学的历史实践,一是要把它放在全国范围内来看,看江南人文经济学的要素和表现,在全国的占比如何、地位如何,考察江南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风貌。二是要阐明江南历史上的人文经济学的内容和表现。三是来探讨江南人文经济学发展的前提或者原因。

  在江南地区历史上,经济和人文的相互关系,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行业,我主要从地利以及人和两个角度来探讨。地利就是江南的自然禀赋特别优越。江苏最大的特色是水韵文化,包括水道、水利、水运等。人和就是江南的人才甲天下。江南人的文化水平比较高,涌现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千百年来,在江南人的观念里,贯穿着务实、经世致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这些能够反映江南的历史实际和现实生活。

  接下来,我们还会从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人文经济学的研究。人文经济学是一个全新的理论问题,怎样回答好这个全新的时代命题,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学界的贡献。(韩玲、张月、 刘亚)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