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141号建议的答复函
时间:2022-08-10 浏览次数: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
对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141号建议的答复函
唐冠玉、薄可晨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无锡文化资源和品质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无锡是吴文化和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山水资源丰沛、人文历史悠久、精神谱系鲜明、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无锡文化发展,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现代化新征程迈进的历史方位,传承无锡文脉、突出亮点特色、提升资源品质、形成独特优势。
历史传承厚重笃实。启动《无锡史》编纂。实施无锡市文物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惠山古镇获批国家5A级景区。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划定市保和控保“两线”,建成文物档案数字化系统。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实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带徒传艺”计划。制定《无锡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建立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设立首期4亿元的无锡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建成运河环城步道等一批重大项目。
精品创作百花齐放。实施“优秀剧本孵化计划”,设立文化艺术项目扶持奖励资金,制定无锡市文艺精品创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文艺精品创作题材库、专家库。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要时间节点,聚焦爱国主义、脱贫攻坚、“一带一路”、科技强国、传统文化传承等主题,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文学、戏剧、音乐、影视、美术、书法等精品力作。近百部作品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省文华奖等重要文艺奖项,入选各级艺术基金,多部作品入围中国歌剧节、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国家级展演活动。成立市民族乐团,复建市评弹团,筹建无锡交响乐团。
公共文化出新出彩。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成运行。持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发挥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入选团队、骨干的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举办文化场馆月、广场文艺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无锡博物院创成国家一级馆。“书香无锡”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无锡市、江阴市、宜兴市、梁溪区、惠山区被评为江苏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区),居民综合阅读率位居全省前列。持续推进基层阅读设施建设,30个农家书屋被评为江苏省五星级农家书屋,数量居全省第一。宜兴市万石镇马庄村农家书屋、江苏策群新农村电影院线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
品牌建设有声有色。举办江南文脉论坛,实现江南文化传承发展与国家战略推进有机结合,提升无锡文化影响力。发挥长三角一体化辐射带动作用,举办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推出太湖文化艺术季,引进高水平文化演出、展览展示。承办首届“倪云林”全国美术作品,流行音乐嘉年华“美好生活节”,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充分利用紫金文化艺术节、紫金合唱节等省级文艺平台,加快推广文艺精品展演展映,为各类原创作品提供实践舞台。举办中国·江苏太湖影视文化产业投资峰会、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高规格文化活动,“太湖明珠 江南盛地”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江南水弄堂 运河绝版地”城市名片更加响亮。常态化运营“魅力无锡”英文平台,开展“爱在无锡”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城市特色文化对外传播。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本着“敬重历史、敬重人民、敬重城市”的原则,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着力提升文化建设品位,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新风范。提升无锡文化资源和品质是践行党代会精神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下阶段将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提炼城市文化标识。长期以来,无锡以“太湖明珠”闻名中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锡充满温情和水”,21世纪初“打太湖牌、唱运河歌、建山水城”,2007年水危机后“无锡是个好地方”,2010年后“太湖明珠”再次回归,2016年“太湖佳绝处,运河水弄堂,千年古吴都,百年工商城”,到最终明确“太湖明珠 江南盛地”,无锡城市文化标识的表达和含义,经历了从零散到整体,从宣传口号到品牌构建的过程。考虑到文化标识具有系统性、代表性、独特性、持久性等特点,需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城市文化标识的规划与传播。由各相关单位组建城市文化标识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以文化标识体系贯穿城市文化建设,引领无锡文化资源和品质提升,擘画同心圆、构建生态圈。
丰富文化空间载体。精心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无锡示范段,着力打造成为黄金水带、生活秀带、城市绿带、人文纽带、产业示范带。加快构建“两园三带十五点”国家文化公园展示体系,确保如期建成无锡美术馆、市文化艺术中心、交响音乐厅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形成区域文化地标群。2022年,无锡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入围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梅里古镇步行街和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入围第二批“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按照《省级高品位步行街建设实施方案》,指导清名桥古运河、崇安寺、梅里古镇、小娄巷等历史街区进一步优化业态布局,强化人文支撑,形成聚集效应。通过新建“钟书房”优质公共阅读空间、“百宅百院”活化利用、“艺术拾珍·美好空间珍珠链”计划、“无锡有戏”公益小剧场建设,丰富城市文化空间载体,打造15分钟文化资源共享圈,以各类文化服务浸润城市肌理,丰富百姓生活。依托《无锡市市区城市雕塑总体规划》编制及首届无锡“太湖湾”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创意大赛,以城乡重要公共空间为着力点,落地一批城市雕塑以及空间创意作品,结合“城市家具”更新设计,推出一系列带有无锡文化标识特色、蕴含无锡文化审美趣味的景观设施、服务设施、导向设施、卫生设施、照明设施、娱乐设施、交通设施等,提升城市文化资源品质。
塑造文化核心IP。深挖“第一工商名城”IP,擦亮无锡最具影响力的百年城市品牌。无锡素有“教授之乡”“院士之乡”“经济学家摇篮”等美誉,以孙冶方、薛暮桥为代表的一大批无锡籍经济学家,在学术研究领域成果斐然,在改革发展建设中贡献卓著,成为现代历史舞台上的独特景象。大力宣传弘扬无锡经济学家的故事,特别是他们在无锡成长成才、治学研究、见证发展、回报乡梓等事迹,塑造“无锡——当代经济学家摇篮”的品牌和地位,让“无锡走出的经济学家”成为“第一工商名城”的鲜明标志;以“泰伯奔吴”及“吴越春秋”为IP,开发吴越文化数字科创谷项目,打通无锡市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资源,通过深度解读历史文化、增强参与互动体验等,积极助推“IP内容创意+数字娱乐技术”产业领域与实践场景的融合发展;继拈花湾《禅行》融创《太湖秀》等实景演出之后,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印象无锡”多媒体文化实景演出;促进非遗活化利用,提升锡剧、惠山泥人、紫砂壶、留青竹刻等知名度、影响力;持续发挥玉祁双套酒、太湖船点等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继《二泉映月》《太湖美》等脍炙人口的主题创作后,深入发掘无锡民间IP(如范蠡西施泛舟五湖、梁鸿孟光举案齐眉、唐伯虎三点秋香、山伯英台情丝化蝶)创作一批具有中国特色、无锡特质的精品力作。
规划文化传播路径。文化资源品质提升既要体现集体意志,更要吸收个体建议,关键要有“懂无锡、聚民意、集智慧”的交流平台。站在受众接受美学的角度,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在无锡城市文化宣传标语确定、标志性建筑方案选择、“城市家具”创意推广等方面充分征询广大市民的意见,拓展知晓率、参与度和认同感,使之成为无锡城市文化的传播者、贡献者。充分发挥无锡影视文化产业优势,在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创制的影视作品、综艺节目中,植入无锡文化标识;借助报业、广电融媒体平台资源为城市宣传造势,邀请各领域KOL(意见领袖)与网红达人联合发声讲述城市故事,传递内在精神;通过“文化+旅游”推动文旅产品开发,在城市地标和5A景区举办大型城市文化活动,运用VR、AR与全息投影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营造沉浸式体验,引发市民与游客对城市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
2022年8月3日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