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动态信息

智能传播,创新澎湃前景可期

时间:2024-09-28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

智能传播,创新澎湃前景可期

  2024年是智能科技爆发式成长、井喷式应用的一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总台算法”持续上新,8台转播车、CMG媒体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闪耀巴黎奥运会,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媒体的“硬科技”与“软实力”。面对席卷而来的智能传播浪潮,与会嘉宾们围绕“科技创新”和“媒体传播”这两个热词展开热烈的交流探讨,以期抢抓时代机遇,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转化为新质传播力和媒体引领力,合力奏响国际智能传播“交响乐”。

  用智媒技术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

  2022年,随着OpenAI的出现,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人工智能写的文章可能比人类文笔更优美、引经据典更广阔,从大数据、大模型一直到大算力生成的人工智能,极大颠覆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说,人工智能如暴风骤雨般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变。

  “要加快构建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以及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海外版编辑部总编辑陈贽介绍,为应对媒体智能化趋势,人民日报除了深耕优质内容生产、优化传播平台布局,还正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设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人民日报社数据中心、新一代全媒体新闻生产平台、智能审校平台等,以技术迭代更新传播业态,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

  以智能传播为支点撬动国际合作,前景广阔。在现场切身感受智能传播涌动的澎湃活力后,非洲驻华使团团长、喀麦隆共和国驻华大使马丁·姆巴纳激动地表示,希望与中国在智能传播等领域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在传播两国历史文化、社会发展、风土人情等方面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

  人工智能助力打破创作边界

  当B站遇上AI,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或是帮忙打游戏、做作业,或是取代一整个团队、独立制作出动画片,又或是利用自主研发的大语言模型‘index’为用户提供英语、韩语、日语等近10种语言的实时翻译,B站为年轻人营造了了解AI、探索AI的良好生态。”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陈睿畅想未来时说,当AI成为时代主流,B站要做的就是连接创作者和用户、AI技术的合作伙伴,让更多用户体会科技革新带给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并从中获益。

  谈及未来人工智能在媒体融合创新中的具体应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晓如表示,目前常用的录音笔、便携翻译机只是“开胃菜”,今后科大讯飞将为媒体创作者提供一个海量数据库,可以通过与大模型对话,更好激发创作灵感,让创作者的创意不受拘束、不受知识边界的影响。此外,人工智能还将具备和用户进行交互式沟通的能力,比如赋予虚拟数字人生动的表情、独特的性格,让文化作品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最重要的不是替代人,更多是解放生产力、释放想象力,让未来的创作不受知识边界限制、创作效率更高。

  “近年来,中国电信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在文化和旅游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中国电信文宣部总裁徐守峰举例说,中国电信把大数据、大模型技术应用于游客客流预测,有效助力调控景区排队时长、缓解交通拥堵现象,目前这些应用已在江苏部分城市展开试点工作。

  智能传播要坚持“以人为本”

  “从根本上说,智能传播不只蕴含着技术性,同时也具有深层次的人文性。”法国前总理、法国展望和创新基金会主席让—皮埃尔·拉法兰说。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康震持有相同观点。“以前常说古典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人工智能把历史与现在、理想与现实,可视化地汇聚在同一时空,大大增进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他认为,人工智能,“人”字当头,应该“以人为本”,在人工智能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形态应该成为人工智能这个技术的价值观方向和价值导向。

  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文化精品力作,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多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代柳梅在分享经验时介绍,集团联合多家机构共同推出“中国数字文化链”,还通过转录、转制、修复、4K采集等方式,积极开展现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持续推动数据库建设等。她希望能与更多文化科技企业携手,共同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有力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着眼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楚新建议,联合多元传播主体,比如普通用户、自媒体等,构建更立体的城市国际智能传播格局,同时加强城市间合作联动,不断推动国际智能传播迭代升级。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