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动态信息

传承江南文脉 赋能文化荣城

时间:2025-08-31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

新版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炉

传承江南文脉 赋能文化荣城

  近日,《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5—2035年)》获省政府批复,这是省内首个获批的2035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围绕赓续历史文脉和保护山水城市格局,进一步优化提炼了无锡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价值,按照“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原则新增和扩充了保护对象,构建更为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为无锡做好未来十年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更好实现文化荣城绘制了清晰蓝图。

  优化提炼名城价值特色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此次《规划》在系统梳理无锡历史脉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提炼了无锡的四大名城特色和五大历史文化价值,认为无锡拥有“至德名邦、运河水城、工商名城、太湖明珠”的名城特色,并将其历史文化价值提炼为:特色鲜明的吴文化圈重要城市、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城市经济自主发展转型的先驱示范、城市格局与京杭大运河共生演进的经典杰作、城市建设与太湖山水交融辉映的美学典范,以及文风鼎盛、雅俗并赏的人杰地灵之城。

  “凝练城市特质,方能实现更有针对性的保护。”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代无锡城市的转型发展,是在众多工商业者和地方绅士群体的引领下进行的,成为近代地方城市自主转型的重要模式之一,这也为后续“苏南模式”的开启、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积淀了经济基础和人文基因,充分体现“实干兴邦”的民族精神。为此,《规划》在提炼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时,更加注重拉长时间维度,提炼出“近代城市经济自主发展转型的先驱示范”的这一城市特质,并在具体举措中加强了对我市工业遗产、历史建筑的保护,以更好传承和弘扬工商文化、工商基因。

  “人文底蕴深厚的无锡,还拥有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群’的坚实基础。”规划人士说,无锡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市与下辖的县级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专家在评审时,认为无锡应把握好这一独特优势,加快构建“四廊、两带、三城、多点”的市域联动保护格局,建设好锡澄运河文化带和环太湖文化带,通过保护锡澄运河历史水道及沿线近现代工业遗产,强化无锡与江阴共同的工商文化联系,保护太湖沿线山水格局和与之紧密相连的文化聚落,守护好无锡与宜兴共同的“太湖文化源”,以有力的协同保护、联动发展举措,传承好生生不息的江南文脉。

  梳理出22处历史风貌区

  无锡有多少“老祖宗”留下来的“好宝贝”?《规划》用数据说话,在市域范围内,要重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1处、历史城区4处、历史文化街区8处、历史文化名镇3处、历史文化名村3处、中国传统村落11处、江苏省传统村落55处、农业文化遗产3处、江苏省水利遗产12处,以及各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地下文物埋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007年至2025年间,无锡先后开展了市区空间全覆盖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古树名木和历史建筑五类文化遗产大普查,进一步摸清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家底。”规划人士告诉记者,与2007年版本的名城保护规划相比,此轮《规划》不仅建立了市域、市辖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五个层次的保护框架,还结合历史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工作,进一步充实保护对象和类型,比如,新增了历史风貌区、农业文化遗产、水利遗产、红色文化遗产以及地名文化遗产等,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应保尽保”,完善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规划》增加了周新、巡塘、许舍、村前、大张巷等22处历史风貌区。“这些历史风貌区是在‘三普’调查的基础上,经规划编制人员一个个实地走访后梳理出来的。它们一般都临水而建,有一条老街,因为当年大多承载着重要的商贸集镇功能,所以街上的老建筑、老店铺比较多,集中展现了江南水乡风貌。”规划人士表示,未来这些历史风貌区都要加强对传统风貌、街巷、历史水系格局以及老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同时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鼓励通过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的方式,增加公共开放空间、促进活化利用。

  加强“龟背壳”山水格局整体保护

  由古运河和环城河围合的3.64平方公里历史城区范围,浓缩了无锡这座千年古城的万般风华,是历史文化资源最集中的区域。

  “与上轮规划相比,此轮《规划》新增对历史城区与大运河、锡惠山的山水城空间格局的保护要求,强调要保护‘一山一水、一城两市、一弓九箭’的整体空间结构。”规划人士解读道,“一山一水”是指要保护历史城区“锡惠山入城、古运河穿城”的空间结构,守护山水城交融、景市合一的景观风貌;“一城两市”是指要保护好“龟背形”的历史城郭及三里桥、清名桥南北两个历史商市的空间格局与文脉;在维护“一弓九箭”的街巷网络格局方面,则首次列出小娄巷、人民弄、南市桥等10条需重点保护的传统街巷和健康路、学前街等12条风貌街巷。同时,为整体保护好山、水、城之间的关系,《规划》在历史城区范围外,还另外划了“环境协调区”,以加强对历史城区景观视廊、建筑高度等的整体管控和引导。

  今年上半年,8.5公里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的全线焕新贯通,为市民尽享这条古老水道的现代慢生活提供了便利。“《规划》提出要构建‘水陆双环、四主四次’的文化遗产展示利用路径,环城古运河步道就是其中的‘锡径水环’。”规划人士说,此番《规划》继续建议通过前西溪、崇宁路、学前街、小娄巷等特色街巷串联主要文化空间,加快建设总长约5.8公里的“锡径陆环”,精心设计专属的“锡径”标识,营造安全、顺畅的慢行环境,更好地让市民游客在悠然漫步中深度触摸老城肌理,品味无锡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韵风华。

  (王怡荻)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