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悠长城脉,触摸无锡“前世今生”
时间:2025-10-31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古巷留韵、名城焕新、生活提质——
守护悠长城脉,触摸无锡“前世今生”
一座城,如一本书,需静心品读,方解其韵。
无锡,这座千年江南名城,既有运河帆影的诗意,也有工商繁华的底气;既有园林静好的雅趣,也有创新奔涌的活力。从城脉到文脉,从商脉到水脉,从园脉到艺脉,再到智脉——城市的脉络,如七弦琴音,交织出无锡独有的气质与未来。
今日起,本报正式推出“无锡读城”专栏。我们将以文字为舟、影像为桨,带领读者穿行于城市的肌理之间,探访承载历史的建筑,聆听镌刻记忆的地名,触摸凝聚特色的产业,感受流淌千年的水韵,漫步诗意栖居的园林,品味匠心独运的艺术,展望智慧引领的未来。
七脉贯通,读懂无锡。我们期待,通过这组报道,与您一同打开城市的文化密码,共赴一场与无锡的深度对话。
一个多月前,无锡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吸引了全国考古界人士的目光——经半年多的挖掘与考证,专家团队给出令人振奋的消息:此处沉睡着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城址,是长江下游已知最早的史前城址,也是中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年代可追溯至6000年前。这一重大发现是无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悠长城脉”最有力的见证。
在无锡来一场“citywalk”,像是亲手翻开一本厚重的史书。运河畔,曾经的货运码头变身亲水观景台,游船划过水面,涟漪里既晃着两岸粉墙黛瓦的古意,也映着现代楼宇的光影;拐进深处的古巷,斑驳的砖墙间藏着有故事的老宅院,巷口的咖啡店用旧木门做吧台,别有一番韵味。在无锡,你的每一步,都能触到“前世”的城脉肌理,撞见“今生”的鲜活气息,无锡的城脉,正是在这样的共生共融里鲜活地生长着。
规划引领名城焕新
无锡,自古以来人杰地灵,长江、太湖、运河在此交汇,造就江南盛地。如何保护好源远流长的城市文脉?今年获批的《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5—2035年)》进一步挖掘和提炼了无锡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和特色,总结出“至德名邦、运河水城、工商名城、太湖明珠”四大特色,更精准地概括了无锡的名城价值——特色鲜明的吴文化圈重要城市、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城市经济自主发展转型的先驱示范、城市格局与京杭大运河共生演进的经典杰作、城市建设与太湖山水交融辉映的美学典范,以及文风鼎盛、雅俗并赏的人杰地灵之城。
“唯有尊重历史、读懂城市,方能擘画美好未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无锡加大全域、全要素保护力度,建立了由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历史风貌区以及其他专项保护规划构成的完整的保护规划体系,尤其在传承和弘扬工商文化方面,加强对工业遗存、历史建筑的保护,更好守护城市记忆,夯实新时代工商名城底蕴。
璀璨文明孕育别样风华。今年,《无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批,令无锡人骄傲的是,《规划》明确无锡“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城市性质,并赋予无锡“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和文化创意基地、具有湖滨山水特色的风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功能定位。“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的无锡,也应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和更宏大视野参与国际竞争协作。”一位规划人士满怀期待地说。
怎样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谋划好发展蓝图?此轮总体规划的编制,更加注重突出区域协调、生态优先、集约高效、共建共享,加速构建“通江达湖、一体两翼、阡陌田园、城乡互融”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推动城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为安全的发展。
回溯城市发展脉络,实业始终是无锡的立身之本。此轮总体规划紧扣城市功能定位,为无锡绘就“科创湖湾”的动人图景,提出要以太湖湾科技创新带为核心,加速构建“一带引领、多城联动、全域协同”的创新空间格局,持续推动产业空间优化焕新,做大做强“465”现代产业集群。当前,太湖湾科创城、蠡湖未来城、梁溪科技城加速起势,霞客湾科学城、宛山湖生态科技城、山水东路科创谷建设紧锣密鼓推进中……一个个促进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科技新城,正为无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蓬勃朝气,助其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耀眼的光彩。
匠心守护城市肌理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这些珍贵的记忆藏在老街旧巷的温暖烟火里,藏在文保单位沧桑的门楣上,藏在历史建筑每一块带着时光温度的砖瓦中。
一砖一瓦皆故事,一巷一弄皆情怀。为保护好城市肌理,我市依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力保护锡惠山入城、古运河穿城的“一山一水、一城两市、一弓九箭”的整体空间结构,守护由解放环路所环抱的“龟背形”历史城郭及三里桥、清名桥两个历史商市的文脉,保护诸多传统街巷、风貌街巷,让粉墙黛瓦与古老街巷继续承载城市的烟火日常与文化根脉。
吴桥堍,沿着丽新路走到底,一处有红色外墙的建筑群映入眼帘,这里就是丽新纺织印染厂旧址。它由著名的民族工商业家唐骧廷、程敬堂等人于1919年集资创办,是无锡第一家也是全国最早的拥有纺、织、印、染全套设备的棉纺织企业。1954年该厂公私合营,后转为国营,成为无锡第三棉纺织厂。如今,通过建筑修缮和活化利用,这一老厂房已成为中共无锡市委党校梁溪区分校的所在地。
历史建筑堪称“活态史书”,截至目前,我市已陆续公布三批次236处历史建筑,除丽新纺织印染厂旧址外,还有申新三厂旧址、严家桥粮仓、市一中八角红楼等多个优秀代表。围绕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市出台《无锡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公布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图,制定修缮导则,推动历史建筑实现保护、修缮、利用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促进活化利用,才能续写老建筑的‘不老传说’。”规划人士介绍,我市大力支持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管理办法》明确在保护好历史建筑外观、结构和构件等核心价值要素的基础上,鼓励利用历史建筑开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展览展示等活动,让老建筑既能被当下的人读懂,更能被未来的人铭记。
在拈花湾,有一棵编号“442号”的古银杏,树龄已有130年。2021年的秋天,它未能如往年一般披上璀璨的金装,叶片早早泛黄、卷曲,连枝干也透出憔悴之态。我市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工作人员发现后,火速行动,邀请绿化专家以精益求精的匠心,科学论证、制定复壮方案。一场持续四年的古树守护之战就此拉开序幕:精摘果实、留存元气,观井测水、排涝保根,施药防虫、护叶促生……今年这棵古树已重获新生,即将再度披上“黄金甲”,绽放最迷人光彩。
用心精塑“锡式生活”
中心城区3平方公里内,新“文商旅”唤醒古运河畔工商基因,在历史文脉肌理中“镌刻”现代都市风貌;惠山古镇“上新”了,“爆款”文旅产品刷新无锡热度;运河艺术公园、南尖公园、太湖广场、周新里,城市更新精塑“微度假”空间;“层层有露台,家家有庭院”,高品质住区带来宜居新体验;美丽乡村绽放广袤大地,“诗与远方”触手可得……在无锡,一场名为“锡式更新”的城市焕新行动正在悄悄精塑城市轮廓、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在“古今对话”中“秀”出发展新空间。
金秋时节的梁溪河畔,“十里画廊”惊艳开卷,鱼翔浅底、鸥鹭翩飞,早起的市民沿着环河步道慢跑,感受“母亲河”的千姿百态,体味“人在画中游”的幸福感。这幅生动的“秋景图”正是无锡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实施“品质锡城”打造、“焕新锡城”更新、“美丽乡村”建设“三大支撑行动”,打造有温度、有品质的城市,特别是今年启动了南尖公园、惠山古镇东入口等城市空间的焕新改造。“这几年锡城风貌变化有目共睹,城市颜值、品位、功能和市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关心城市建设的市民焦先生感慨。
“坐等奥体建成,明年‘苏超’,咱们无锡奥体见!”近日,球迷张先生在社交平台发文表达期待。今年夏天“苏超”爆火,无锡奥体中心的建设进展也备受关注,眼下,“一场两馆”建设只争朝夕,可容纳6万人的体育场已启动灯光测试。何止奥体,“蠡湖风帆”文化艺术中心、无锡美术馆、交响音乐厅等城市新地标也陆续揭开面纱,将助推城市文商旅发展再攀新高度。
宜居环境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最强:在小区草坪上露营开派对,在老新村里来一场“凉亭故事会”,楼下闲置地变身精致“小游园”。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我市重磅出台“高品质住区2.0版”,“好房子”从住宅本身到配套设施有了清晰界定,“回头看”让老新村焕发“年轻态”,城市宜居环境升级,群众获得感满满。
“提升宜居指数、重塑片区活力、彰显‘锡式’风貌、焕新产业动能、植入‘城市+AI’应用场景、建立项目储备库,打造更多群众可观可感可享的更新成果……”今年出炉的《无锡市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敲定了我市新一轮城市更新“施工图”,城市更新“1+7+N”专项行动将打造600多个可观可感可享的更新项目。
可以预见,“锡式更新”正让千年文脉与当代生活同频共振,在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发展、个体与城市之间寻找和谐共鸣,让城市更新发展延续文脉肌理,未来可期。
(王怡荻、孙倩茹 )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