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园地 >> 学习园地

东林雅集十周年,书院精神有传承

时间:2025-10-31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

东林雅集十周年,书院精神有传承

  10年前,东林书院组织学者对《东林书院志》进行研究,并在清华大学教授彭林的指导下,依据历史记载恢复了东林书院释菜礼和释奠礼,礼仪结束后,效法东林先贤顾宪成制定的《东林会约》举办东林会讲,并衍生出东林雅集活动。

  10年来,东林雅集早已成为东林书院的品牌文化活动、无锡的一张“文化名片”。近日,在东林雅集创设十周年之际,由无锡市东林书院和名人故居管理中心主办,江南琴社、天韵昆曲社、东林文化研究会承办的“乙巳东林特别雅集”在东林书院道南祠举行,弘扬“德自成邻、文常会友”的东林精神。

  一场雅集吸引新粉丝

  祭祀的鼓乐声穿过千年书院,人们怀着对一位伟大思想家的缅怀和追忆,见证了这场传统释奠礼,并参加了东林雅集。“今年7月,总台科教频道(CCTV-10)播出的纪录片《文庙与书院》第六集《为万世开太平》中,专门介绍了东林雅集。”江南琴社社长顾颖介绍,今年是“东林先生”顾宪成诞辰475周年,因此以讲会、艺文表演等形式举办了这场东林特别雅集,作为纪念。

  东林雅集有着特定的环节,讲会是其中的重头戏。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古琴家陈熙珵以“忆管平湖、吴景略先生”为题,回忆她跟随两位古琴大家学琴的经历,并结合演奏示范,讲解两位老师古琴艺术的特色,以及学琴的一些要领。在陈熙珵的忆述中,师生之间的情谊和老琴家们的旧闻轶事鲜活了起来。

  “第一次听古琴曲,我的心一下子静了下来。”“陈老师讲弹并举,把琴曲、指法中的精义阐述得非常透彻。”“原来无锡还出古琴家,真是人杰地灵。”……这场雅集吸引了本地及周边城市的传统文化爱好者近50人。在艺文环节,无锡、上海、常州、苏州、北京的琴友演奏了各自拿手的琴曲,天韵社和吴江清音昆曲社的曲友奏唱了昆曲,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了江南曲韵的魅力。

  非遗传承需要新方式

  古琴艺术和昆曲无锡唱口都是无锡非遗项目。2015年起,江南琴社和天韵昆曲社与东林书院合作,常年举办东林雅集,邀请业内专家和大咖,以微讲座和文艺表演的形式延续书院文社传统,常年举办公益活动。十年间,东林雅集与琴、曲和鸣,追随者越来越多,影响力辐射常州、苏州、上海等周边城市及湖南等地,在业界享有盛誉,也为东林书院增加了一大亮点。

  东林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文保单位而言,文物本身是静止的,除日常参观以外,人类精神层面活动的注入,能够更好地激活其价值。非遗传承人掌握着千百年来的传统技艺,当这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充实进有形的文化遗产中,文物也得到活化。鉴于此,作为古琴艺术非遗传承人,2018年,顾颖将其非遗工作室设在了东林书院,为非遗的传承、传播探寻新方式。这些年,以东林书院为阵地,以东林雅集为依托,顾颖常态化组织专题古琴培训、系列讲座,东林书院也成为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热门打卡点。

  东林书院还是国家AAAA级景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时至今日,东林书院依旧是传播文化、传授知识的平台,更是传扬非遗的场所。”东林书院和名人故居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东林书院以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切入点,发挥资源优势,整合社会力量,结合传统节日举办不同主题系列文化活动,通过复原传统礼仪、推出互动体验项目,在非遗传承人与公众之间成功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古老书院涌动新活力

  书院是古代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据地方志记载,江苏是我国古代书院较多的地区之一。就拿无锡来说,除了东林书院,还有始建于北宋的东坡书院、始建于明代的二泉书院、始建于清代的安阳书院等。这些书院是无锡的文化地标、文脉象征,书院里的一砖一瓦也成为历史文化的年轮。如今,这些书院以不同的方式“活”在当下,其精神内核也得以延续至今。

  东林书院由杨时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当前,围绕“阅读”与“讲学”,东林书院也在全面发力。书院里建起了无锡市图书馆东林书院分馆,以书为媒、以茶为介,营造特色阅读场所。今年春季开始,东林书院的品牌活动“琅琅读书在东林”青少年经典诵读班再次起航,由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李素洁担任主讲老师。

  古老的书院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密码,在新时代也孕育着新的生机。关于如何办好东林雅集,顾颖也有了新的打算:“之前和书院方有个约定,以后每年举办两场,计划进一步挖掘、传播无锡的人文历史、音乐戏曲等文化资源,更好展现城市文化底蕴,也为书院注入更多活力。”

  ( 张月)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