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通四海,乐韵联五洲
时间:2025-11-06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丝竹通四海,乐韵联五洲
英国伦敦杜克音乐厅,灯光渐暗。无锡交响乐团指挥林大叶扬起双臂,一曲《笑春风》为观众描绘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情境和情感世界。演出结束后,一位当地乐迷感叹:“我从未想过,东西方文化能在乐曲中被融合得如此之妙。”这场跨越山海的专场音乐会,是无锡以音乐为媒、联通世界的生动缩影。成为“世界音乐之都”的无锡,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架起一座座音乐的桥梁,让东方音韵流淌世界,也让世界旋律汇入江南。
无锡的音乐交流,是融汇东西的智慧对话。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刘天华首次用小提琴的定音方法对二胡进行了系统规范定音,开创了二胡专业教学的先河。文理大师顾毓琇是国内翻译《欢乐颂》的第一人,曾任国立音乐院(今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首任院长、国立交响乐团团长、国立礼乐馆馆长,移居美国后,他将明末“工尺谱”译为简谱及五线谱,把中国古谱系统介绍到西方。音乐教育家杨荫浏编订了中英对照的《琴谱》曲集,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介绍古琴的构造、音位等乐器知识,他主编了《普天颂赞》,让基督教音乐在中国落地生根。这些先行者的努力,不仅是技术上的融合,更是文化上的互鉴,为“世界音乐之都”无锡奠定了精神底色。
无锡的音乐交流,是步履不停的“走出去”。1938年,祖籍无锡的民乐家卫仲乐登上纽约电视台演奏琵琶曲《十面埋伏》,向美国观众介绍古老神秘的中国传统音乐,成为“第一个上美国电视台的中国人”。如今,“太湖之声”正随着无锡音乐团体和音乐人的脚步,汇入世界文明的交响——近年来,以无锡民族乐团、无锡交响乐团、无锡市锡剧院等为代表的无锡音乐团体密集出访德国、法国、比利时、克罗地亚、英国、俄罗斯、奥地利、意大利等国,“文明遇·鉴”中国民乐江苏周、“丝竹的香颂——中国民乐无锡周”等活动,让欧洲观众为无锡音乐深深倾倒。《欧洲时报》评价:“无锡的音乐,既有江南水乡的细腻古朴,又具备与世界对话的现代气质。”
无锡的音乐交流,是开门迎客的“请进来”。去年恰逢中美建交45周年,同年11月,美国费城交响乐团首度造访无锡,在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地,与无锡交响乐团共同奏响了《二泉映月》。在无锡大剧院的演出现场,美国驻上海总领事Scott Walker(王汉)感叹:“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一个新的篇章开始了。”同样令人难忘的,还有“二泉映月·无锡民族音乐汇”的盛况——来自加拿大、法国、波兰、意大利等国的民间音乐团队齐聚太湖之滨,与中国艺术家同台献艺。而“无锡国际音乐家驻地计划”则让俄罗斯手风琴家爱德华·阿哈诺夫、谢尔盖·奥索金,葡萄牙手风琴演奏家维托·帕斯特等国际艺术家,在无锡生活、创作、演出,成为中外“音乐使者”。维托感慨,在无锡,他找到了音乐的知音,这里的每一条街巷,仿佛都飘荡着音乐的呼吸。
“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是刘天华的夙愿。如今,这一夙愿成为了现实:无锡音乐团体高频率赴海外巡演、费城交响乐团在寄畅园奏响了中国经典作品《梁祝》……无锡的音乐交流史,从来都是一部“双向奔赴”的进化史。音乐,这门世界通用的语言,正让无锡成为中华文化通往世界的“音乐口岸”。
(韩玲、张月)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关闭窗口
